“双减”实施以来,云南各地各校认真贯彻、积极探索,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、内涵丰富、富有特色的典型案例。4月7日,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,云南省教育厅遴选公布16个典型案例,供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学习借鉴,加快推进“双减”“双升”,提质增效。
公布的典型案例中,很多都颇具特色。普洱市通过假期爱心托管服务,为家长解决后顾之忧,西部计划志愿者及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者联合公检法机关,以及新华书店等企业,积极探索假期爱心托管服务,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,让学生在假期收获知识、收获快乐;昆明市强化学校课后服务主体责任,充分挖掘社会资源,依托学校场地和管理服务优势,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。
例如昆明师专附小发挥周边资源优势,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、云南农业大学,开设“榜样引领”“我与科学家面对面”等课后服务课程,引导学生从小爱科学、学科学;在西山区,传统文化唱主角,做到寒假作业有益有趣。华东师大昆明实验学校要求学生:寒假期间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事,与家人一起准备年夜饭、做3件好事、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。
此外,各学校还通过拍照、录视频、手抄报、绘画等不同形式,让学生了解记录多彩的传统习俗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、健康成长。有的学校坚持“五育”并举,特色多元推进课后服务走深走实。例如昆明市禄劝县民族小学结合地方特色,开设了“彝族刺绣”“扎染”“蜡染”课程,并利用本校教师特长开设“巴乌”“古筝”“芦笙”等民族文化课,还依托勤工俭学基地开设了“观察习作”“园艺”“烹饪”等劳动实践课;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心完小充分挖掘本土文化,聘请东巴造纸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走进校园为学生开设东巴造纸技艺课程。
还有不少学校在落实“双减”的过程中也亮点频出。五华区武成小学从心理机制入手,改进作业设计,并多形式激励学生完成作业,如“积分兑换奖品”“挑战作业”“作业交换日”等尝试,收效显著,学生做作业的态度、书写的认真程度都明显提高;盘龙区明通小学在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,兼顾学生管理和教师的有序调休,探索实行教师弹性工作制。对不同科目、不同岗位的工作量进行核定,实现每位教师定岗定责及教师课时结构量化管理;曲靖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依托曲靖师范学院雄厚的师资力量,组建了一支以教育学院、音乐舞蹈学院、体育学院、美术学院等教师为主干力量,在校大学生参与辅助的校外辅导员志愿者团队,解决课后服务的师资保障问题。
来源:昆明日报
编辑:孙于晨